Treelab CTO 付静:从Google总部归国再出发,只为用技术普惠化创造美好

从蒸汽机车到高铁,从计算机到人工智能,从本地化办公软件到时下炙手可热的无代码和低代码产品,科技每一天都在悄无声息地迭代,一点点地颠覆着我们的生活。科技创新不是少数人的狂欢,而是在不断地普惠化,真正为世界创造美好。
在美国生活了十三年后,计算机科学博士「付静」选择离开 Google 总部和科技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硅谷,举家搬回中国,出任无代码生产力工具 Treelab 的 CTO (首席技术官)。
付静形容这个决定让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激动感」。

从湖北钟祥到美国硅谷
「永远尽到120%的努力」
出生于湖北钟祥的付静从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毕业后,飞赴大洋彼岸,在美国伦斯勒理工大学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直接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
比起孤寂的科研,付静慢慢意识到自己更喜欢也更擅长与团队合作,快速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并从中获得动力和成就感。于是,博士毕业以后,付静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麻省理工学院 (MIT) 图灵奖得主 Michael Stonebraker 教授的初创公司 Vertica 从事分布式数据库的开发工作。
2014年底,付静告别了生活了六年的美国东海岸,飞往坐落于西海岸硅谷的 Uber 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在 Uber,付静迎来了公司的飞速发展期,但同时也无时无刻不面临着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业务与技术层面的重重挑战。
彼时的 Uber 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每周五和周六晚上都是打车的高峰时段,然而老调度系统严重超载。付静和其所在的核心派车团队一边加班加点重构新系统,一边尝试使用各种新办法提升老系统的承载量,每天都在思考、设计与实现不同的技术方案,每周都去验证和复盘这些方案的优劣。在日复一日的快节奏磨炼中,付静感受到一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往往胜过在成熟公司的好几年。
2016年,Uber 的业务从实时派车延伸到了外卖,诞生了新的外卖应用 Uber Eats。付静成为了 Uber Eats 早期团队成员之一,从0到1负责总体技术架构、核心订单系统以及运维相关的工作。Uber 当时由于创始人和董事会的斗争引发了不少动荡,也收到了外界诸多负面评价,但是付静和其他 Uber Eats 团队的成员未曾想过离开,而是专心工作,互相鼓励,最终成功支持了外卖业务早期的爆发式增长。如今,Uber Eats 的营收已占据 Uber 总营收的一大半。
Uber 上市之后,付静选择离开舒适圈,在 Google 负责 YouTube 音乐的语音搜索相关业务。硅谷从不缺少专业而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对于绝大部分 Google 人而言,「高级软件工程师」(Senior Software Engineer, Level 5)已是职级天花板。然而,付静在初入 Google 时便是「资深软件工程师」(Staff Software Engineer, Level 6)。
谈及职业发展,付静认为「平台的选择和个人努力都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各自适合的发展路径。从我个人层面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心态是,挑准一个有潜力的平台,把公司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尽120%的努力,最后一般都会得到不错的结果」。


从 Google 总部到 Treelab
「让每个人都能搭建自己的软件」
付静和太太都是在国内本科毕业后来到美国攻读博士,继而留美工作与生活,一晃便是十三年。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根在中国的付静与太太希望孩子们能对中国文化拥有更强的认同感,也希望有更多机会可以陪伴国内的家人。与此同时,祖国各方面的飞速发展,都让付静看到了机遇,希冀用自己的所学与积累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付静与太太一拍即合,决定放弃 Google 优渥的工作,也放弃在美国奋斗出的舒适稳定的生活,举家从美国搬回中国。
「全家跨越太平洋搬家」这个决定实施起来并非易事,从个人职业发展到孩子的教育,再到公司所处的赛道和城市环境,方方面面都需要深思熟虑。在拒绝了诸多国内知名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橄榄枝之后,具有创业基因的付静最终选择了尚处于创业早期阶段的无代码生产力工具 Treelab,并担任 CTO (首席技术官)一职。
付静一直对无代码和低代码这个领域十分感兴趣,也一直在关注美国行业领跑者 Airtable, Trello 等等产品的动态。在他看来,「技术一定是普惠化与个性化的,个人电脑、手机,以及信息流推荐都充分展现了这个趋势。在当今这个用户体验越来越重要,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效率的大背景下,很多传统工具十分低效和落后,人们完全可以用类似玩乐高玩具的思路自行搭建出更合适自己的软件,而无代码和低代码便具备这样的魔力,降低软件开发的门槛,让人们自己去探索,去创造」。
在最初听到 Treelab 提出的「让每个人都能搭建自己的软件」以及「帮助中国数百万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这两大愿景时,付静便有一种「瞬间被点亮」的兴奋感,无论是价值观还是能力匹配度,Treelab 都与付静不谋而合。技术不再只是「技术从业人员」的专属,而是以极低门槛又易直接上手操作的方式成为「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自由创造的一部分。而「数字化转型」亦是如今中国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在寻求解决方案的一大重要课题。
「用技术普惠化为更多人创造美好」是付静的追求,也是新的目标。

从0到1再出发
「热爱方能在无限未知中坚守」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付静直言,「创业听起来很炫酷,其实日常生活里充满着各种意想不到的新变化和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心底里认同自己选择的大方向,去热爱我们做的事情,才能长期沉淀出结果,热爱方能在无限未知中坚守」。
诚然,全新的挑战正在前方等着新官上任的付静。无代码和低代码在国外已经被证明了价值,行业发展如火如荼,无论是研发、设计,还是项目管理、市场等等不同领域的从业者都在使用。在付静的观点下,美国的个人用户对于工具类产品已形成成熟的付费购买习惯与文化。另外,由于 Google Sheets 这样一款介于 Excel 与无代码产品之间的中间态产品普及率极高,用户对于新兴的无代码工具产品的接受度也更高更迅速。
反观中国,无代码和低代码尚处于早期阶段,商业化的模式与机会都与国外不尽相同。类似 Google Sheets 这样中间态的产品在国内土壤上的普及率还远远不够,个人用户的付费习惯也相对匮乏,工具类产品更多还是 To B 属性,由企业统一采购后,再由个人使用。无代码产品如何在中国实现商业化还需要不断摸索与验证。
不过,身经百战的付静从不畏惧挑战。从0到1去坚守自己认同的事情早已在付静的基因里生根,「创业一旦开始,就难以停下来,要是不去做,便会产生失落感」。
对于未来,付静坦言,「从技术角度来说,我们的产品不像打车或者外卖这类 CRUD 应用,Treelab 本身是一个数据生产力平台,对用户来说是一个随时随地可轻松上手使用并与小伙伴实时协作的云端数据库。这类产品对设计和研发的要求都非常高。设计需要在界面简约美观的同时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才能让用户以低门槛的方式用各类基础组件自行搭配并创造出适合他们个性化需求的软件;研发方面也必须找到最合适的组件粒度才能兼顾复杂度和产品性能,数据类产品一旦出现漏洞后果可能会很严重,所以对研发的代码质量、测试监控、部署流程等要求都很高。我们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我也十分欢迎志同道合、具备主人翁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乐意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的小伙伴加入 Treelab,加入研发团队,我们一同成长,一起前行」。